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那种强调权力主导,过于关注 GDP,过于注重生产而忽视分配与消费,漠视资源与环境瓶颈的建设理念与模式已经引发了大量的矛盾与问题。
因此,钓鱼岛事件几乎就是为了破坏拦截美元洪水计划而设计的阴谋。在美元日益贬值的趋势中,美国债务便有可能转嫁到各国成为别人的泡沫。
因为,荷兰的池子太小,容不下更多的洪水。钓鱼岛事件引发的中日矛盾升级,已经造成了对于美国泄洪极为有利的成果。美联储决心并决定泄洪后,世界很多国家都在担心汇率问题。那么,对于美国来说,它期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很早就有无数国际专家宣布: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其实美联储只要在电子表格里多敲几个零就可以。
上帝还连着下了40天的暴雨,美国则完全可以在风和日丽的友好气氛中,同样通过互联网把数字搬运一下。但是,能够拦截成功吗?在此前长期世界片面一体化的形势下,各国的汇率堤坝早已布满了蚁穴,随时都会崩溃,索罗斯当年的举动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政府凭空印刷一大批货币投向经济,立即会产生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如果不是赶巧,这短暂的繁荣迅速在几年之内转变成半拉子工程,市场需求最终要强行向中间产品行业发出警告,最终是来自市场需求的自发结构向政府介入而人为制造出来的投资品结构发起挑战,并以萧条的方式惩罚最初的投资扭曲。
劳动力的简单加总,资本的简单加总,总之任何宏观加总数据都必须作同质化假设以后才能处理。经济秩序产生于经济系统中无数个体/组织(买者和卖者)之间的互动,每一个经济主体在自己感知范围内试图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无论是经济增长的短期还是长期,其理论价值都不如关注作为秩序的经济,以及关注秩序背后的制度条件。实际上,主流的宏观经济学从来就宣称自己只关注短期。
什么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或者经济增长的根源,经济学家已经达成一些共识,如资本、劳动、教育(从而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和制度。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的经济增长研究都无法避免宏观经济学面临的基本困境:同质化、非结构化、静态化的加总宏观数据。
我们有把握能做的事情恰恰是塑造或改革经济主体互动所要遵循的规则——如果一些规则被反复证明不能通往优良的秩序(用物理学家和复杂性科学家盖尔曼的一个概念就是有效复杂性程度高)。经济系统会对任何扰动做出刺激-反应的运动。作为转型经济的中国经济,政府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做,那就是从关注经济增长率的迷误中走出来转而关注经济系统有序运行的制度基础:土地制度问题、金融垄断和其它行政垄断问题、央行的独立性问题、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和生产的制度安排问题、财产权权收到有效保障和稳定性问题、破除国内和国外贸易壁垒问题。就理论上的贡献和进展而言,宏观经济的短期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整体而言,经济是一个没有输家的合作秩序。用受教育年限来代表一个社会人力资本积累,且不说受教育年限本身随着不同的受教育阶段有着非常不同的人力资本质量,不同国家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些都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贡献。然而这些研究仍只能做一种模式化预测来理解。之所以说关于增长的短期研究没有意义,因为短期经济增长根本不涉及需求结构、投资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问题,经济增长的短期只关注刺激政策的那一刹那启动的财政乘数效应,由此引起的就业扩张和经济增长率的短期快速提升。
选择总是在个体和局部意义上发生,没有人和组织可以选择一个系统运行的总体后果,而宏观经济学家恰恰在做企图选择总体后果的事情。就此而言,某种分行业的中观经济统计分析可能更有价值,因为这部分避免了非常成问题的同质化设定。
政府对短期效果强的宏观调整政策很感兴趣,却对制度方面的严重问题视而不见,这不得不令人感到奇怪。关于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无论对政治家还是对经济学家本身都是极大的诱惑,不知就里的普通民众也非常欢迎这样的政策建议。
经济学家的确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对促进短期增长的政策工具的效果进行数量预测。至于这种就业扩张和经济增长率的快速提升是否延缓了本在进行中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否为将来的经济结构扭曲埋下伏笔,这都在宏观经济学家关注的范围之内。要产生理论上的贡献,有关经济增长只有关注长期才是意义的,当然这样的意义也仅在于揭示一些难以直观的统计现象。政治家关注短期,民众关注短期,迎合大众和政治家的胃口促成一大批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专事预测和相关政策工具的技术研究。卖火柴的小女孩划一根火柴的确可以解决短期温暖以抵御寒冷的问题,可是那几根产生了一系列幻象的火柴对根本扭转小女孩的危险处境毫无意义,那只是幻象单纯从工人权益角度考虑问题甚至促进工人抗议,可能只会陷入死循环。
比如在太原事件中,同乡因素起了很大作用。现代公民断不应该说这种话。
这符合我们城市里江南style消费者的品质要求,但想想工人,国庆加班辛辛苦苦造出的Iphone每每被质检员拒收,拿不到计件工资,有多郁闷。这并不容易,也因此更需要思考。
他不主张简单用生产关系或者阶级矛盾来分析工厂事务,要研究者注意工人在具体的生产环境里形成的关系,比如以什么样的方式交往。这种话暗暗鄙视制造业和劳动者,违背平等精神,仿佛人人都应该当公知才天下太平一样。
质检工属于科室人员,行车运钢水包出了质量问题,他一股脑算到行车工头上,行车工不服,质检工直接找来了黑社会打压工人。但这可能是因为富士康刚刚内迁,加上赶工忙乱,还没能用原先那一套彻底管住工人。那样的世界就是马尔克斯笔下的拉美国家,每分钟都有军队暴动和暗杀,因为没人想好好当兵。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国家和组织恢复生机,能够代替富士康政体的组织,不是组织工人去反抗、骚乱,而是组织他们去建设,去分享。
中共军队我是一个兵的自豪精神才是国民优良素质。可见党组织能力涣散问题在国企一样存在。
三是党员过于集中在管理层。富士康的政体更像前者,同时又兼有后者特征——使得一部分雇员如保安和质检员把自己看做管理者,站在工人对立面。
顾客对Iphone5掉漆的投诉显然传达到了工人身上——为了减少掉漆情况的发生,富士康采用了更加严格的产品质量检验制度,而员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培训。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文章抱怨民工的竞争能力也被削弱,大部分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等低端劳动。
作者的意思是说富士康工厂内的等级森严和严格搜查制度类似政府里的等级森严。他们往往一边同情民工处境一边称赞新民工权利意识加强了,赞同他们的反抗。南美一只蝴蝶扇扇翅膀,引发北美一场风暴。后者是威权式的管理,简单粗暴,但是有空间,从而给了工人私下串联直到发生罢工的机会。
我怀疑,富士康那些质检员里会有党员,但是民工不可能。现在各地党支部大量在学生和公职人员里发展党员,反而造成与自己的民意基础脱节现象。
13000名党员,应该能发挥点作用,比如团结并领导工人,教育和协助厂方。据2009年的报道,富士康科技集团党委成立于2001年12月,是深圳市首家台资企业党委,全国各园区共有党委5个,党支部405个,党员13000多名。
不过,媒体与人权爱好者的主张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导致工人彼此隔绝、孤僻,遇到挫折就容易忧郁,甚至导致自杀。